为深化中文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《红楼梦》跨学科教学的认知与实践,提升师范生教学素养及创新能力,贵州师范大学师范学院于2025年10月28日14:00-16:00,在花溪校区GJ6202公共教室举办学术讲座。本次讲座特邀相关领域研究者丁春莲老师主讲,主题为“解锁红楼:跨学科视域下的教学新视野——以市级课题《多学科融合背景下的高中〈红楼梦〉教学实践研究》为例”,中文系2022级、2023级全体学生及相关专业教师参与。
丁春莲老师以“实习里的‘送命题’”开篇,结合真实教学案例引入——小周老师讲授《林黛玉进贾府》时,学生提出“林如海为什么不自己带黛玉?为什么不请女老师?”的“超纲”问题,同时引用《红楼梦》第二回“林如海公务繁忙,无暇亲自教女”的原文,为问题提供文本支撑,并引导在场师生思考官员公务繁忙对家庭教育的客观影响。 随后进入互动讨论环节,围绕“如何应对教学中的超纲问题”展开,丁老师给出三类参考方向:一是选择课下再聊,为准确回答预留资料查阅时间;二是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寻找线索,如结合“林如海公务忙”“男女有别”等内容分析;三是承认自身知识局限,与学生共同课后探究。
讲座主体部分围绕四个核心模块展开:
1. 黛玉“寄人篱下”:拆解制度逻辑
丁老师通过两份材料引导探究——《红楼梦》第二回中林如海公务繁忙、黛玉无母的背景,以及《大清会典》“女子七岁后,外男不得管闺中事”的制度规定,组织师生讨论“林如海能否教黛玉”。学生最终得出“林如海的‘不能’是制度问题而非能力问题”的结论,丁老师进一步追问“谁能教黛玉”“黛玉留扬州与去贾府的学习差异”,指出黛玉“寄人篱下”是当时社会制度下的最优选择。同时提醒教学需避免“只讲黛玉可怜不讲制度逻辑”“脱离文本空讲史料”的误区,应结合宗法制度与文本片段教学。
2. “黛玉是人参”:解读三重隐喻
以“动手实践解读三重隐喻”为目标,丁老师设计三项互动:一是“绛珠仙草的报恩”角色卡片填写;二是“林家财产去哪了”贾府收支计算;三是“人参养荣丸的循环”绘图(要求用箭头连接“黛玉状态”与“贾府状态”并标注文本依据),最终总结“人参养荣丸是黛玉与贾府的生死纽带,黛玉操心致身体弱、吃药耗贾府财产的循环加速贾府衰败”。
3. 黛玉的“小性儿”:理解文化错位
围绕“情境体验理解文化错位”,丁老师展示扬州瘦西湖与清代京城对比图,列出视觉、味觉等感官对比表,组织师生闭眼想象并分享感受,追问“不适应会让黛玉变成怎样”,得出“敏感、易生气是‘小性儿’的来源”的结论。同时聚焦“侬今葬花人笑痴,他年葬侬知是谁”诗句,解读“黛玉哭花实则哭自身命运”的深意,强调教学中需用“感官体验+习俗对比”引导学生从“评判黛玉”转向“共情黛玉”,避免贴“脾气差”标签。
4. 四大破界行动:模拟教学实操
以“掌握跨学科教学实操方法”为目标,开展两项模拟教学:一是“语文+美术”的潇湘馆Logo设计;二是“语文+史地”的贾府破产调查(展示学生填写的收支表示例,引导设计“破产是入不敷出而非抄家”的理解性问题,提供“贾府几年能花光黛玉的嫁妆”等参考方向)。丁老师强调跨学科教学的核心原则——“非学科乱炖,而是用其他学科工具解文学题”,所有活动需围绕《红楼梦》文本,其他学科仅为辅助工具。
讲座尾声,丁老师总结《红楼梦》跨学科融合的三重逻辑:人文领域内关联明清宗法制度与江南地域文化,文理交叉维度用数据量化贾府衰败,艺术融合层面将文字转化为视觉设计;并阐述“四大破界行动”的意义——让经典从“平面文本”变为“立体体验”,证明语文教学是多学科协同的“文化唤醒”。同时总结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实践:通过剖析黛玉处境培养同理心、解读隐喻树立担当意识、体验文化差异教会包容、小组协作培养团队精神,实现“以文化人、以德育人”。最后对中文系学子寄语,鼓励其深耕文学经典、拓展跨学科视野,未来将经典转化为连接学生与文化、生活、自我的桥梁。
图文|语文组
编辑|李游佳
一审|丁春莲
二审|赵爽
三审|张忠华 谭美金
上一篇:【苾园荣耀】我校学子在2025年贵阳贵安高中物理竞赛中斩获佳绩
下一篇:贵阳一中召开全体教职工政治学习大会